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和提高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反思和反省,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下面是一些来自教师教学反思中的感悟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唐朝诗人胡令能仅存的四首诗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前两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写小孩学钓鱼的姿势;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写路人借问,小童招手不应的动作神态,重在写神。全诗平易自然,准确生动地刻画出小孩那种天真专注的神态。

古诗应怎么教学呢?小学语文《课标》中对中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学习诗文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当课题确定下来后,我想了许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决定:学生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不教;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是我要作为重点来指导的。如:把诗读正确(咬字清晰、读准字音等);能通过注释、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的意思;能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我把这些内容定为学生自己能完成的目标。那么,什么内容是学生不易理解,难以体会的呢?于是我把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做为教学的重点、难点。

方向确定后我着手这首诗的教学设计,在设计中我力显这样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注重鼓励,善于引导和评价;重视诵读能力、想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做得较好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读的层次性明确。

古诗教学,诵读诗句是非常重要的。这节课中各种形式、各种程度的诗句诵读,充盈着40分钟的课堂。如:

1、二读诗题,解诗题。诗题即是诗眼,读好了的诗题,学生的学诗的情感也就调动起来了。在第二次读诗题时,学生读出了美,读出了小儿垂钓时的乐。这为学习此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读古诗,感知全诗,让学生将诗句读正确。即做到:咬字清晰,读音正确,基本读准诗的节奏。在指名学生读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读准“蓬”是后鼻音,“稚”是翘舌音,“侧”是平舌音,“纶”的声母是“l”而不是“r”。在学生的努力下,都能达到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3、自己读诗句,结合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并先与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做到了面向全体,并适时进行个别指导,顾及个体。

4、想像读诗句,感受小儿形象。“读读诗句,展开想像,在你的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着诗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立刻展现在他们的脑中。

5、感情诵读,背诵全诗。河边垂钓的小儿鲜活的形象已深植学生的心中,这时,引导他们有感而发,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在这40分钟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读,对这首七绝已然是非常熟悉,再给他们练习几遍,有感情地背诵已不难。

二、创设情境,丰满小儿形象。

意境的感受必须由学习的主体——学生亲自去感受、体会。《小儿垂钓》这样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诗,学生并不难以体会。于是在背景音乐声中,学生想像读,感情诵读的同时,让学生调动全身感官演上一演。这样通过想、说、演,小儿河边垂钓的种种乐趣,小儿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心中不再是一个个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孩童。

三、

充分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课中,处处体现着这一教学理念。如:

1、放手学生课前预习。

2、学生质疑,“小老师”解疑。

3、学生想像读诗句,参与完成板书,定格“小儿”形象。

4、读读、演演、说说,深入体会小儿形象。

5、作业难易选择有弹性,充分尊重学生。

四、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好人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的习惯,查阅资料的习惯。各个年级,预习的要求也是有所区别的。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渡的一个年级,那么这个阶段的学生就应学会由课内预习转向课外独立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查字典等方法解决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部分难题。

2、质疑的习惯。有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在检查预习过程中,我这样问:“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吗?”话音刚落,高举着不少小手。

3、边读边想像的习惯。

4、学一仿三的习惯。在我国瑰丽的诗文化中,描写儿童情、趣的诗不少,我例举了《村居》让学生能在学习《小儿垂钓》的基础上,仿之,学之,悟之。这样不仅巩固了学习之法,还丰富了学生的诗歌积累。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存在着一些失误。如,齐读诗句的次数还是挺多的(据统计有7次),这样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诗句大意的理解,教得比较粗糙,还应再细致些。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有效、朴实、扎实、清新、灵动、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生永恒的追求。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学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全诗是这样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准备改变以后学习古诗时,逐句讨论串讲的方法,而着重在关键字词上讨论赏析古诗在锤炼语言方面的精妙。

板书完诗题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由于平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稍纵,有过钓鱼经历或看过钓鱼的同学举起了小手,他们从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同学们对“遥招手”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摆手”,意思是因为怕惊跑鱼儿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招手”是让“路人”走近点,再轻声告诉他。我说,如果你就是那个钓鱼的小男孩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样是不惊跑鱼儿,但后者的做法对人更有礼貌。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诗句进行了多次朗读,而且较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意境,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文档为doc格式。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3、不足也是明显的,动有余而静不足。

比如自学古诗意思,缺乏学生个人安静的思考读书,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交流会更利于交流。另外,活动很多,但最需要的活动——吟诵不够,学生没有读几遍诗,更谈不上熟读成诵。激发学生想象不够,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中,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一堂课一首诗,单薄了。可缩短学习这首诗的时间,补充其他写儿童的古诗词,让学生感受更多的古典诗词中的儿童形象。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扫清生字障碍,为分析古诗做准备。通过再读古诗,思考:诗中的小孩是个怎样的小孩?来灵活处理诗句,由易入难,让孩子能有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结束本课。

不过,通过这次讲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

1、把句子支解了,问题太细化,让孩子不能整体感知故事大意。如能从“发生了什么事”和“怎么看出小孩小?”两个大问题出发分析两部分内容,孩子会从整体来分析句意,效果会好的多。

2、在分析后半句的时候,没有让孩子表演出他着急的心情,所以读的时候不太到位。

3、注意孩子习惯养成还不太到位,如:有的孩子在读“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应”读错了,我是在读完后订正的,这样孩子可能已经成为定式,不好改,所以以后要及时订正。还有,在一个学生读的时候,应该及时布置其他生听的任务,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

这是我讲完课以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有所提高。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1、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2、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3、能够掌握“品字词,想画面”的古诗学习方法。

一、赏画入诗——体验情趣。

1、儿童一直是诗人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儿童的天真无邪、聪明机灵常常打动着诗人的笔触。

瞧、这幅画曾经打动过哪位诗人?(出示,《池上》画面),并写下了一首——(《池上》),我们一起吟诵一番。

2、(出示图画,)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另一幅画,欣赏完了能告诉我: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吗?

3、师:的确,这是一副意境悠远又栩栩如生的画面。

二、引领学诗——寻找童趣。

(一)、解读课题。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中的情景打动了我们,曾经也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师:注意:垂,字第二横最长;钓,中间是一点。)齐读课题。

知道题目意思吗?

(二)、你了解作者吗?

(三)、初读释疑。

过渡:很多同学都掉过鱼吧,钓鱼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读要求)不信,就打开课本,自己轻轻地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读流畅。

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音:

(1)、(课件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应”,

指名两生读。

(2)、听听这位老师怎么读的,注意字正腔圆。(课件播放录音)。

齐读生字,边读边记在心里。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韵律,把这首诗读好听了。

2、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细细地读课文,说一说,你能读懂了哪些词语。(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书,结合画面,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准备改变以后学习古诗时,逐句讨论串讲的方法,而着重在关键字词上讨论赏析古诗在锤炼语言方面的精妙。

板书完诗题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由于平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不一会儿,有过钓鱼经历或看过钓鱼的同学举起了小手,他们从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同学们对“遥招手”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摆手”,意思是因为怕惊跑鱼儿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招手”是让“路人”走近点,再轻声告诉他。我说,如果你就是那个钓鱼的小男孩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样是不惊跑鱼儿,但后者的做法对人更有礼貌。这样,学生还领悟到这是个热心的小孩子,在享受钓鱼乐趣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就像一张白纸写上什么就会是什么,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村居》:写了什么季节呢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猜猜诗所写内容。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怎样问从哪个字看出来"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手的动作怎样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全班齐诵。

熟读成诵。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大人发现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个字写出了小孩子的顽皮、天真。

但诗中那句才更能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呢?看了不同的教参,却有不同的答案.和同年级老师讨论了一下,还是觉得第一句比较合适.

在教学《小儿垂钓》这课时,我班有两个争论点:

1、学生看到图上小孩子头发梳得很是整齐,所以有学生说:蓬头的解释不能是头发乱蓬蓬的,而是古代小孩子的一种发型。看看书上的图片,倒也觉得这种大有可能。但再想小孩子躲在草丛中钓鱼,头发可能整齐吗?班上为了这个展开了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一致,的确应该解释为头发乱蓬蓬的。

2、遥招手和遥摇手的辩论,“招”用的恰当,还是用“摇”用得比较好。学生通过表演当时的情形,知道在孩子钓鱼时,他不敢大声说话,怕惊吓了鱼,但他又是很热情的,想帮助别人,所以在哪个情景下,他招手是十分确切的.

在教学时,我是这么做的:

2、多种形式感受诗歌的意境。

小儿垂钓这首诗写的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学生倍感亲切,童真童趣跃然纸上,教师让孩子们分组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孩子们的表演反映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有的小组用原诗做解说,有的小组则用自己的话来解说;有的组表演时添加了水中游的小鱼,有的给路人增加了恰当的问话,那个“蓬头稚子”更是演得活灵活现。精彩的还在后面,老师问:“能不能把这首古诗用熟悉的旋律唱出来?”一个孩子自编小调唱了一遍,一个孩子说能用黄梅调唱,仔细一听,还真有那回事,另一个孩子说:我能用“梁祝”把它唱出来。马上有几个孩子窃窃私语:这能用梁祝唱出来吗?我也倍感好奇。听,梁祝的旋律配上这首诗倒也是另一番情趣。我想不管恰当与否,这种学习的形式学生感兴趣,最后欲罢不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是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应该是有益的。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3)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样子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侧坐莓苔草映身。专心致志。

神态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住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些草。

生:不对,是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

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大家开动脑筋,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错了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生:过路人看孩子时可以说“草映身”。

生:从旁边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说“草映身”。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本课中,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有了新发现:是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插图中的“草映身”看不出。一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就进一步启发,让学生讨论,发散思维是探究的主要形式,学生们七嘴八舌,抒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发现问题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训练。教材的编排意图,插图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方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探究的开始,解疑是探究的过程,答疑则是探究的成果。因此,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稚子垂纶。

路人借问。

《小儿垂钓》

古诗简短四句却意境悠远,更因为远离学生实际而费时费力。在《小儿垂钓》的教学中就犯了几个相关的错误。

教学中最浪费时间的大概就是学生说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没想到学生根本不理会诗句,纯粹说自己的想象,比如“蓬头”的理解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个说小孩子扎两个圆溜溜的头发,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我想到的”。另一个说的也是这种两个圆溜溜的发型,第三个说是“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第四个说是“乱蓬蓬的头发。”我在此时缺乏引导机智,没有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准确的回应,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完意见后,出示插图,按部就班地介绍“蓬头”的两种解释。

应对策略:应在学生说出第一个答案时就出示插图:“是这个样子的发型吗?”学生肯定后,老师也相机肯定:“对,可以这么理解。”然后再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就避免了学生说出雷同的答案。关于“没有戴帽子的就叫做蓬头”的意见,可以反问:“后面那个成人也没有戴帽子,我们可不可以说他是蓬头大人?”第四个学生说是“乱蓬蓬的头发”直接肯定说:“是呀,也可以这么理解的。”

思考:对于不懂得如何在读诗中想象画面的学生,是否可以换一种方式;据词想象呢?如这所小学的校名叫杭西,我就告诉孩子们,当我听到这个词时,我就想到了杭州西湖美丽的风光。请问你们在听老师读“蓬头稚子”的时候想到了什么?当老师读“垂纶”的时候,你又想到了什么?以此一步一步引导,到第二句再放手,老师读整句诗,让学生想象画面。我想,这样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更适切的教学策略。

同样在这个环节,第一个学生一口气说完了全诗的意思。我用“那个孩子的样子你能看清楚吗?”将学生的思路导向第一行诗的理解。可是当理解完第一行诗,我问“孩子钓鱼的环境怎么样”时,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有两个学生说:“周围的环境静静的。”有一个学生说:“在一棵柳树下,花草树木很茂盛。”问她怎么知道的?是不是看插图知道的?她又说“是我想到的。”后来,总算有个学生说到了草,却又说“他的身子映到了河里。”这个“草映身”导得可真辛苦啊。

应对策略:当第一个学生说不到位时,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轻轻地、看似无心其实有意地低吟:“侧坐莓苔草映身……,你猜他在怎样的地方钓鱼?”暗示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还不明白,就一遍又一遍地吟,他们肯定会有所感悟的。这样做比一个接一个地换学生回答更省时间,也更有效。还有,也许学生根本就不大理解“环境”一词的意思,他们只知道环境很安静,不会想到要去描述具体的景物。所以,此时老师要及时调整问题,改变问话的策略中。

还是在这个环节,当我询问“路人与小儿的距离是近还是远”时,不知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说“近”,问他们理由,他们又说是“路人借问遥招手。”还说“如果不是很近,很远的回答就不会惊到鱼了。”(真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大概是想说小孩子跟鱼的距离近吧。)就这一个“遥”的意思我也费了半天工夫。

应对策略:还是和刚才一样,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吟诵:“路人借问遥招手”,看学生有没有感悟。如果还悟不到,就直接问:“遥”是什么意思?可见路人和小儿的距离怎么样?不可思议的是,当我板书“不应人”后询问:“应的意思?”居然有同学说是:“应该。”这里我的处理比较简单,直接:“不,这里的应就是答应、回应的意思。”

最后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是在学生读出画面之后,让学生轻轻地读诗,静静地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垂钓的小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果发现读诗思考的孩子不多,而回答的学生也都回答不到位,如有两个学生都“我觉得那是一个非常喜欢钓鱼的孩子。”“那是一个非常钓到鱼的孩子。”“你怎么知道的?”他说从后两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知道的,你说他错吗?似乎又有些道理。说他感悟正确,却又不大合适。后来又有学生说:“认真”“耐心”,最后总算有个学生讲到了“专心”,这是一般课堂上学生最先想到的答案,也是本诗中最容易感受到的特点呀。可见,学生并没有真的读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应对策略:将问题改为“你觉得那个孩子在学钓鱼时怎么样?”这样一改,固然,学生容易体会到“专心”“认真”,但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就消失了。要不,就在学生感悟到“专心认真”的学习品质后,问:你喜欢他吗?请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这样难度就降低了。还有,是不是可以在这个环节渗透杜老师说的侧面衬托的表达方法呢?一般写钓鱼会写什么?为什么诗人别的都不写,单单写路人问路这件事呢?从而感受这样写更能衬托孩子学钓鱼的专心致志,然后再指导学生读出喜爱之情。

在结束《小儿垂钓》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儿童古诗,结果发现学生古诗积累很不够。一首《所见》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然后其他的就想不起来,一首《夜书所见》是我出示后引读的,一首《宿新市徐公店》我起了一个头:宿什么?学生半天也没想不起来,所以只好还是由我告诉了。

应对策略:不要说诗题了,这个比较难。改为:老师直接说前一句,学生接后一句,然后再问是哪一首,还记得吗?目的同样还是把难度降低。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一课时。

生字卡、挂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村居》:写了什么季节呢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猜猜诗所写内容。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怎样问从哪个字看出来“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手的动作怎样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全班齐诵。

熟读成诵。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七绝,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表现了童心的可爱情趣。古诗比较通俗,适于小学生阅读。教学时,可让学生通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高效落实朗读、背诵、理解诗意,并能通过表演、反复诵读,诗中意境,领悟童真童趣。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往往喜欢主动探究问题。本诗语言通俗,除了几个不常见的词语的理解需要提供帮助外,诗的意思、诗所表达的主题等学生理解都没有太大的难度。因此,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小孩的鲜明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通过诵读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是教学难点。诗人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学习过程中结合本单元反映儿童生活的主题,及学习人物描写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操。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趣味。

2、能力与方法:教师注意引导讲解与合作探索等方法,通过初读、品读、赏读等指导,准确理解体会古诗生动的描写,体会小孩的鲜明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吟读时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小孩的鲜明形象,体会童真童趣的和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1、课前准备好每位学生一份教材复印件;

2、现代多媒体课件;

3、生字贴等。

(一)、温馨导入,揭示课题,激发生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诗。提起诗人胡令能,同学们可能不是很熟悉。现在,我们一起去认识这位诗人吧!

1、出示诗人简介,教师简单介绍。(出示课件1)。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胡令能写的其中一首诗《小儿垂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边写边指导写好“垂”字)。

(2)、教师讲解课题意思。

师:“垂钓”就是钓鱼,那“小儿垂钓”就是——(学生齐说题目意思)。

(二)、初读寻趣,感受古诗韵美。

师:钓鱼可是一门有趣的学问,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更有一番情趣。

1、出示课件2,初读要求:((1)、读准字音;(2)、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2、学生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生字词。(出示课件3)。

3、指名读诗(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诗句)。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古诗,每行有七个字,我们以这样的形式读出这首诗的节奏。

4、教师出示划出节奏的古诗。(出示课件4)。

5、指名学生读(教师指导读)。

6、指导用不同形式读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师:其实读这古诗只要读出节奏,才能读出并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走进古诗描写的意境中似的。

7、学生展示读(教师鼓励表扬)。

8、齐读(反馈指导学生初读效果)。

9、教师评价(朗读古诗就是要这样,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诗的古典韵律美来!)。

10、男女比赛读(师生评价)。

11、试背古诗(教师表扬)。

(三)、吟读诗句,演绎品趣,感悟诗的意境美。

1、学生品读诗句。(学生根据出示课件5要求:“读一读”“画一画”“悟一悟”“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对“剧本”中相关词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

3、理解“蓬头”是写小孩的外貌的词;“侧身”是写小孩钓鱼时选用随意侧身坐的姿势;“草映身”知道是当时钓鱼时的环境描写,野草遮掩孩子的身子;“借问”是描写过路人问路时的情景。(指名回答)。

4、同桌互相演一演。(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5、教师和学生上台演绎“蓬头稚子”“路人”。(出示课件6表演要求,其他同学既是观众,又是小导演,看看演员的表演是否跟诗中的细节一样。)。

6、教师描述情境: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早,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正侧坐在河边钓鱼,只见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看见一条大鱼正向他游过来,他马上屏住呼吸,生怕吓跑了鱼儿。突然,身后传来一个大人声音。。。(学生演“小儿”“过路人”)。

7、师生互动、评价,重点理解诗中“遥招手”等动作情节,体会小孩天真可爱、专注认真的特点。(出示课件7,教师相机板书)。

(学生点评环节:学习中学生可能抓住这些细节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对可爱的小孩生动的描写,设计问题:(1)、你从“蓬头”“草映身”体会到垂钓的小孩是怎样的小孩?(2)、你从诗中哪个词知道问路人距离小孩远?(3)、小孩究竟有没有告诉路人路怎样走?(4)、怎样才是招手?“遥招手”手势是该怎样做呢?(指名学生模拟做手势,教师示范动作理解小孩的神态)(5)、小孩为什么选择向路人“招手”?小孩“遥招手”实际想告诉路人什么信息呢?为什么不直接告诉路人呢?(6)、从中可以看出垂钓小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真可爱专注认真))。

8、再演,加深对古诗的理解。(老师当路人,全体学生当“垂钓小儿”)。

师:我们再演一演,这回老师来当路人,你们当小儿,看看哪个同学是最佳“小儿”扮演者。

(1)、教师创设情境:多年不见我的这位老朋友了,今天,我专门去拜访他。咦,前面出现两条路,该走哪条路呢?哈!前面有个钓鱼的小孩,我走上去问问他。“你好,这位小孩。请问到桃花村怎么走?”

(2)、学生侧坐向路人摆手势。(师设计台词:“谢谢你,可爱的小孩子‘希望你钓到更多更大的鱼”。)。

9、悟读吟趣,感悟小孩的天真可爱,专注认真,有礼貌的个性。(当“路人”吟诵;当“小诗人”吟诵;教师指导吟诵。要求学生一、二句要读出小孩学习钓鱼时的认真专注,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可爱。)。

10、齐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四)、范写童趣,传承古诗的字体美。

师寄语:同学们,中国字历史悠久,它是中国的象征。写好中国字既是对中华灿烂文化的传承,又是学习生活的要求。

1、(出示古诗课件8)指导两个生字:稚侧。

2、学生认真书写古诗。(出示课件9配乐,营造氛围)。

3、学生作品展示(师寄语:写端端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

(五)、课堂赏趣,享受古典文化美。

教师导语:其实把孩子写到诗中的古诗还真不少。老师课前选几首古诗,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读一读,欣赏一下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化。

1、课堂积累古诗,出示充满童趣的古诗《所见》等。(出示课件10)。

2、学生自由选读,个别吟读,齐读。

(六)、吟读古诗,安排作业。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有趣的一首诗,还认识了一个天真可爱,认真专注的小孩。让我们再一起吟读这首古诗,把童真童趣留在我们的心间。

2、出示作业(出示课件11)。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三、得益课外,聊聊“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2)所见(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趣味。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跟着老师书空是个好习惯。“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一横最长。一起读,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熟悉,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时查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诗人?同学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看图片(大屏幕出示),长长的钓鱼线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钓过鱼吗?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二、初读探趣。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上两遍,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打上问号。2.谁来读给大家听。不错,生字都读对了,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里的“应”是多音字,谁来给大家讲讲。(屏幕出示)。

3.有不理解的词吗?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读出来呢?再读一遍诗,你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板书;趣)同学们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真会读书。

三、细读品趣。

1.其实,要真正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圈画了哪些词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白板上标注)(1)“蓬头”品出了小孩的淘气、本真、可爱。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味十足!

(2)“草映身”小孩身子小,可以想象垂钓之处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小孩很会选地方,这里安静,无人打扰,鱼不会受惊,还晒不着自己。太有趣了!(3)“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的“趣”读出来吗?感受的兴趣不一样,读出的味道也不一样。

(4)“遥招手”“不应人”“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板书:遥招手不应人)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有趣呀,越读越有趣。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5)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童趣!(板书:童)。

四、吟诗诵趣。

五、拓展赏趣。

大家沉浸其中的吟着,陶醉在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我们来读读。

六、总结明趣。

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是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亲切。

根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趣。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体会情感,培养想象能力。

为切实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讨论、观察、诵读体会的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乐录音带,插图投影片,投影机。我在教学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通过查字典,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重点指导字词,理解诗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还要充分利用插图边观察边想象。在初步理解诗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节奏、韵脚和感情,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最后利用学生画出对诗句的理解,把学生的感知呈现出来。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会写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垂钓)同学们是不是也很喜欢垂钓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小儿垂钓》。简介作者:胡令能学习垂字及形近字。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理解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自学字词。

2、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3、融入生活情景,再读古诗。

4、指导朗读。师范读、生不同方式读。

5、通过看图理解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理解前两句其实,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藏着许多有趣的画面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继续来细品其中的趣味,我们先猜这首诗的意思吧,争取猜得更准确。(1)先猜第一句“蓬头稚子学垂纶”。你们先把“蓬头”、“稚子”、“垂纶”这三个词的意思猜出来。(“蓬头”的意思是头发乱蓬蓬的;“稚子”的意思是小孩子;“垂纶”的意思是钓鱼。)。

猜得好!连起来怎么说?(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孩子学钓鱼。)(2)下面我们来猜第二句“侧坐莓苔草映身”。

“莓苔”的意思其实前面大家已经猜出来了,是什么?(人不经常去的草丛)“侧坐”也好猜?为什么要侧着身子坐着呀?(师示范,侧身观察,表现认真期盼的心情)。

“侧坐莓苔”我们猜出来了,意思是?那“草映身”呢?(野草掩映着身子。)。

也就是说,我们猜“映”的意思是掩映、遮掩?遮掩住整个身体吗?怎样的野草。

才能遮掩住小孩子的身子呢?

(3)前两句我们都猜好了,现在请大家合起来说一说。提醒一下,想好了再说,尽量说清楚、说完整。

“蓬头”这个小孩子为什么会头发乱蓬蓬的?我们现在就来猜这个问题。你从“蓬头”中品出了趣,淘气,体会到孩子的天真可爱。

“侧坐”,认真专注的细微的动作,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

“草映身”(可见小孩子身子小)是啊,如果是大人哪会有“草映身”的趣味呢。

“稚子”,稚嫩,可爱,天真。

“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5)我们现在通过前两句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加上表情读出小孩的淘气、认真(这是个淘气、顽皮的小孩。他喜欢钓鱼;蓬着头,他侧着身子坐在草丛里。)读出对小孩的喜欢。

刚才我们是用先猜词意,再把词意连起来猜出句意的办法,弄清楚了前两句的意思,感受到小儿钓鱼的一番情趣。下面请大家用上面的方法先读读后两句,再独立去猜后两句的意思。猜好了请悄悄告诉我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

(2)说得很好。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谁来演“蓬头稚子”?会钓鱼吗?(那你是真正“学垂伦”哪!别紧张,老师教你,一手拿住鱼竿,给鱼钩装上鱼饵,再把鱼钩甩到河里,随时关注水面上浮漂的动静,一下子就学会了!)快看,一条鱼儿游过来了„„侧过去看看哪!

(3)我就是那个路人了,我就站这儿行吗?那我还得远远的,到哪边呀?(抓住“遥”)。

师自言自语:我跟老朋友已多年不曾见面了,这次应邀,特来拜访。可是几年不见,这道路跟村庄都有些变样了,我都不认得路了,这如何是好?得找人问问才行!(师用手张望)奇怪!远处有一个小孩蹲在草丛里干嘛呀?我来问问他:喂——小朋友——,到张家庄怎么走?(声音大一些,语气要有礼貌)。

(4)他演得对不对?(是招手不是摇手?孩子那么小,你这样招手路人看得见吗?)。

(6)这位路人你看见小孩在对你招手,又在想些什么呢?你会怎么看这位小孩儿?(好的,看你钓鱼这么认真,我不会怪你的。)。

知道我这位路人怎么想吗?(这小鬼太有趣了,太可爱了,走看看去1真不错,既在享受着钓鱼的乐趣,也还不忘做个热心人!问路——哦,明白了,谢谢你!

哟,鱼上钩了,快拉!)。

(7)同学们,看到这有趣的情景,你有什么感受?是否想起了什么?

(8)我们演得怎样?谁还想来演一演!那好,大家朗诵前两句,后两句他们俩演!

(9)我们现在再通过后两句来看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这是个聪明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这是个机灵的小孩。他知道钓鱼时不能大声说话,他又想告诉路人路怎么走,就叫路人走到身边再轻声地告诉他。)大家都在表扬这个小孩。加上动作。读出童趣。学生读。

重温古诗找错。

三、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

四、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